- 信息介绍
-
一、走进芳岱
芳岱,这是一个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村名,也是一个蕴含着文化积淀的村庄。 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生活,到了明朝嘉靖年间,该村秦姓始祖秦泰从本县方山(现百尺镇方善)村迁来,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及***清代中叶,出现了***的兴盛局面。走进芳岱,漫步其间,青山叠翠,树木参天。***着沧桑历史的青石古道,无言地诉说着昔日的繁华;携卷着数百年风雨的三教堂,仍以淡定的姿态赫然矗立;承载着人文风雅的古戏楼,岁月的无情掩饰不了它精美绝伦的风韵;凝结着儒家风范的依地势而建的一座座民居院落,在斜阳的残照里愈显得古朴幽雅;即使是那些沉寂一隅的碾盘石磨和散落在角落里的屋脊墀头,也无不彰显着一种残败荒凉的美,像带泪的微笑让我们触摸到生命的脉动。 二、古战场 暗淡了***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许多历史渐渐地湮没在岁月的尘埃中。 战争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文明史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在摧毁文明的同时也造就着文明。战争是***历史***给芳岱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其每一块山石上无不勒刻着***古代、近代战争的历史踪迹。 壶关,本身就是战争的产物。“壶关居上党上游,当三晋两河之冲,为历代用武所必争”(《壶关县志·道光版·纪事》)。战国末期长平之战伊始,赵将廉颇充分利用有利地形,采用坚壁高垒固守阵脚,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使实力强而急于战的王龁一筹莫展。后来,秦国采用反间计,赵国中计,任命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主帅。同时也相应调整***事部署,征调骁勇善战的白起为上将***代替王龁统率秦***。白起到任后,一边采取诱敌入伏、分割包围而后予以聚歼的作战方针,一边用5千精锐骑兵插入渗透到赵***营垒的中间,切断赵***的所有粮道,导致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终大败。 据考,长平之战中秦将嬴***带领的5千轻骑就是从太行山大峡谷插入赵***腹地的,从而切断了赵***与都城邯郸之间的通道。太行山大峡谷是太行山脉中唯/一一条东西走向的峡谷,更是通向长平主战场的捷径。芳岱地处太行山大峡谷西端的两河交汇处,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耸立在大垴山峰的方城和地处***山半山腰的东寨便是长平之战中“坚壁以待秦”的产物。 方城和东寨经历了无数次战争洗礼之后,一直到***战争中的1940年仍在发挥其***事堡垒作用。也就是说,方城和东寨有着深刻的史学价值和历史内涵,既反映出古代***事家深谋远虑的***事思想,也折射出芳岱村灿烂文明的人文历史。遗憾的是这些***事建筑一直不被人们所重视。 三、古村落 千百年来,连绵不断的战火让芳岱这个小山村沉积了一种从容淡定的气质,到处散发着古朴清雅的风韵。 方城岭下的山民们,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一样,一茬茬地自生自灭。一直到明嘉靖年间,秦姓始祖秦泰从本邑方山村迁来后,逐渐人丁兴旺。明末清初,芳岱才从聚落成为村庄。村名仍沿用着旧名——黄柏崖,清朝乾隆年间改为今名。由于人多地少,好多秦姓子孙不得不再次移居他乡。据不完全统计,仅林州一市就有近万人是从芳岱迁去的,好多人保存有传承有序的秦氏族谱。 留下来的老辈们在历史的惯性中生活着,***又***,一年又一年,全然不知道历史曾有的细节,因为它们已被历史精心地收藏起来。历史的尘埃掩盖了车马喧嚣的纷乱,掩盖了流血漂杵战场,掩盖了以往的灿烂和辉煌,也掩盖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那些久远的战事,连同那个时代,也只在发黄的故纸堆中闪着微弱的光芒。 当鸡鸣啼破沉寂的梦境时,氤氲的雾霭正淡淡地飘绕在山间,熹微的晨光便轻轻唤醒了爬在乡村屋脊上的神兽。朦胧中,一座座院落里门庭沉重而别致的落拴声,宣示着在周而复始的循环中,这个村落新的***正式开始了。 人们每天都行走在村落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所有的残败与颓废习惯***麻木。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他们很难静下心来审视这些文明的碎片…… 四、古庙堂 八百里太行山,山大沟深,绵延逶迤。 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民们,在气象万千,神秘莫测,变化多端,威力无比的大自然面前,感到震惊,不知所措,***为力。于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就猜想一定有一个能控制这个***的***在主宰着这一切。 为此,与农耕文明紧密相关的神庙和祭祀便产生了。山神庙、土地庙、济渎神庙、马王庙等较先出现在村庄的周围。这些山野里的神们,各司其职,保佑乡人。在漫长的岁月里,在僻远的山林中,一步步在贴近人间尘世。他们虽然被供奉着,但亲切可感而有烟火气,颇知人间冷暖。他们是神,也像亲人,成为乡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山外的精彩逐渐渗透进来。儒教是***的传统宗教,也是的神经和灵***。作为汉民族本土宗教的道教,也和儒教一样,广泛地吸收了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思维成果,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北魏***南迁洛阳,在皇权的干预下,佛教开始盛行。后来由于***阶级对佛教的崇奉,使之占据了***地位。到唐代中期三教合流,尊道、礼佛、崇儒,成为朝野的主流。不仅促进了中西文化的协调交融,而且造就了开放包容的宗教态势。由于地势偏僻,群山阻隔,直到宋初佛教才真正传播到太行山的穷乡僻壤。明清时期,三教才开始在大山里并行且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神庙也逐渐成为乡村凝聚力的象征。 芳岱村共有神庙6座,具有完善的祭祀系统。三教堂是村中较大的庙宇建筑,它由单纯的佛堂演化而成。其创建年代不详,清代顺治三年、乾隆十年、道光九年均有修建。道光九年的修筑是因天降大雨,南殿倒塌而建。历时三年,道光七年开工,九年完工,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了规模。所用石料均就地取材,开凿之后,再围成池塘供牲畜饮用和乡民沤麻。生活在这里的乡民们,尽管有“佛老与圣人并列,其意不知何如”的疑问,但丝毫不影响他们逢年过节到三教堂顶礼膜拜。和众多大山里的乡民一样,芳岱的乡民们把三教堂称为“庙上”。这里的“上”不是地理意义上的方位,而是处于他们心中的“上”位。 诸神殿***厅院,“乃春祈秋賽迎神之地也”。 “春祈秋賽”源自于古代先民对土地的崇拜,即春耕时祈祷风调雨顺,秋收后报答神功。 明清以来直******年间,春祈秋賽在太行山地区较为兴盛。每逢大赛要有主礼、乐户、厨师参加。民间流传有“大赛赛三行,王八厨子***阴阳”之语,这里“王八”是指参加演出仪式的乐户,乐户在旧社会属于贱民,这个称呼体现了其地位的低下;“厨子”就是厨师,仪式上奉神的供品都要由他们来操作;“***阴阳”则是指仪式上的主礼。 淳朴的乡亲们是***懂得感恩的群体。芳岱村每年秋后的九月十三,乡民们恭恭敬敬把各路神仙请到这里,大开宴席,唱戏作谢。赛社仪式的正式赛期为三天:头赛、正赛和末赛,之前又有邀请诸神赴会的请神、迎神,之后又要送神,共需五天的时间。其仪式之隆重完全参照这一时期***府祭祀文庙的礼仪进行。祭献礼仪包括上香、读祝文、奉献饭羹、奉茶、献帛、献酒、献馔盒、献胙肉、献福辞、焚祝文、辞神叩拜等等。在祭祀过程中,还要鸣锣击鼓或弦乐伴奏,为祭礼增添热烈气氛。 芳岱村的诸神殿“旧系座北南向,兹易为座西东向”。此次扩建,历时五年,“南北改为配楼,北则凿山开地,南则迭石堆台,东为舞楼三楹,一切厨厩坑厕,无不具。”从咸丰元年(***1)开始,咸丰五年(***5)结束。“於是诸神庙貌,变陋室为宏规,栈道功程,化康庄於仄径,轮奂兴歌,骅骝开道,洋洋呼大观也。” 五、古民居 岁月是一种***。***是另外一种***。 金碧辉煌,抵不住暮雨朝云;雕梁画栋,都付苍烟落照。 走进芳岱,总令到此观览的外来客不由自主的停下脚步,生出一番旧梦遥遥,繁华褪尽的思古情。 风雨沧桑中,无论是精雕细刻、古朴典雅的大门楼,还是结构严谨、气势夺人的老院子,以及脊角高翘、青砖黛瓦的老房子都已变得面目全非。它们流着泪兀立在风中,是静静地期盼,更是深深的无奈。 ***寂寥中,这些不堪岁月侵蚀的庭院正在***天地衰落倒塌,旧日风光渐行渐远…… 但这些或质朴、或奢华的古老建筑,***和记载了社会和村庄的变迁。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勾勒出一幅幅家族兴衰的凄凉画卷。同时也讲述着一串串令人感叹、感伤而又沉思无限的动人故事。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也是凝固的艺术。这些古民居像一件件可以让人长久把玩回味的古老艺术品,散发着厚重浓郁的文化韵味。 芳岱村地处太行山南麓,属于典型的山区,整个村落地势呈西北向东南倾斜。由于受地域因素影响,民居院落只能随形就势,因地制宜,但总体却集中连片,错落有致,浑然一体,自成体系。虽然与晋中富商高墙厚壁豪华奢丽的大院不能相提并论,但却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明清时期,人们对皇天后土的崇敬、对各路神明的虔诚、对风水禁忌的遵从,都能从这些传统民宅中反映出来。院落以四合院、三合院的砖木结构建筑为主。较小的院落独成体系,在建筑***上有许多精巧之处。较大的院落用院墙相隔,内部又设有垂花门、过道门相通,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每户的大门之上均有门匾,再施以精***雕刻,昭示着主人昔日的辉煌,透露出宅院主人淳朴传统的修身本色,也体现了他们的道德追求和审美***。 任意推开一扇斑驳古老的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栩栩如生的木雕、砖雕和石雕装饰品。这些浓缩了北方民俗文化的精髓,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的构件,是工匠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的结晶。他们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手法,化俗为雅,化繁为简,或明示、或暗喻,以景寄情,以物喻人,具有强烈的生活趣味、丰富的哲理内涵。这些作品虽然历尽沧桑,但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芳岱村的雕刻艺术品,工艺细腻繁复,注重情节构图,线条流畅有力,形象生动饱满,层次复杂分明,艺术观赏性很强。雕刻的图案也取材广泛,有人物故事、有吉祥动物,有花卉植物,反映了人们期盼家庭兴旺、延/年/益/寿等美好愿望;表达了主人崇尚道德修养,追求幸福人生的传统理念。这些随处可见的各种民间传统花纹和门匾文字雕刻,则是典型的书法文意俱佳的艺术精品。 随着人们对古代文化的日益重视和深度挖掘,这些美观大方、典雅庄重、内涵丰富的雕刻艺术品所饱含或承载的文化信息必将为更多地人认识和研究,发挥更大的史料价值。 六、古碑刻 碑刻,泛指刻石文字或图案。 古老的黄柏崖村有着悠久的文明史。 在漫长的岁月中,这里曾经闪耀着***光剑影,燃烧着烽火狼烟。 在没有文字的日子里,人们只能口口相传,结绳记事。许许多多湮没在岁月的长河里的人与事,残留在了历史文献与地下的文物里。文字的出现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历史,碑刻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载体。它不仅承载着大量的文字信息,具有与古代典籍同样重要的文献价值,还是我国书法艺术的优***现,在记载历史、传播文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从方山***而来的秦氏子孙,凭着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逐渐人丁兴盛,经济恢复,致使学风浓郁,英才辈出。清乾隆年间,黄柏崖改名为芳岱村。自此之后,芳岱村开始有了碑刻。这些珍贵的碑刻历经沧桑,有的已经散佚,现在还保存有7通。其中清乾隆十年的2通,分别是《大清乾隆十年本村佛堂重修告竣一举***人》和《重修济渎石誌众善蠲资并铭於右》;清道光九年《重修三教堂記》1通;清道光二十五年《重修清源桥记事》1通;清道光三十年《立禁约碑》1通;清咸丰五年《重修諸神殿***厅并龟背栈道碑記》1通;另外还有1通毁损纪年的《本山土地之神位》。 在所有碑刻中,只有《重修三教堂記》与《重修諸神殿***厅并龟背栈道碑記》留下了撰文者和书写者的姓名。虽然他们不是当时的达***显贵,却都是远近闻名的饱学之士。《重修三教堂記》的作者冯汝诚,清代树掌村人,生卒年份不详。光绪版《壶关县志·人物志》里记载:“冯汝诚,字朴斋,为学不尚浮夸,见者以为有先辈典型。累举不遇,以岁贡终”。《重修諸神殿***厅并龟背栈道碑記》的作者王临池,清代陵川人。光绪版《陵川县志·人物志》纪云:“王临池,字墨溪。恩贡生。学有实行,素履端方。先世贾于豫。父卒,扶榇归葬。事祖母寡母均以孝闻。家贫励学,不慕荣利。自乙卯秋闱报罢,后遂绝意功名,悉心训诲,一时文士多出其门。其学自经史外旁及诸家,无不赡博。晚年尤精岐黄术,济人甚众。及同治丙寅以贡成均,寻蒙覃恩,例改恩贡。时年七十三岁,与邑中诸蓍英互相酬唱。徜徉诗酒,以终余年。著有《墨花香村诗稿》,待梓。子二:仲庶熙,邑痒生,先卒。伯庶皥,乙卯恩科亚元”。 值得一提的是,芳岱村诸神殿修成之后,王临池还亲自题写了山门门额:威镇乾坤和一副戏台对联:东阁南悬西***奇楼歌北曲;春花秋月夏候把盏醉东风。可惜的是这副刻在对板上的行楷对联早已不知去向。 冯汝诚、王临池,还有这些没有留下姓名的先辈们,他们就像燃灯者一样,为我们点燃了高台上的灯。这灯光虽然不能光照寰宇,却能照亮历史的一角,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感谢他们,是他们以文字照亮那没有光的所在,真实地记录了清代芳岱村鲜活的历史。不仅告诉我们过去的村社生活,而且反映出了地方的变迁,为研究当时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书法等都***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七、其他 历史的发生总有历史的原因,文化的产生总有血脉的流动。对于历史我们要客观理性,对于文化我们要心存敬畏。 断墙梁柱在碎砖破瓦里错落而立,阳光斜打上门墩的雕花,野花开在被遗弃的院落一角,而旧屋,即使残缺,依然堂堂正正威风凛凛,这就是芳岱。消失的永远消失了,空留一些支离破碎的旧影。再看它们时不由得让人低回怅望,徒添一份历史幽怀。 时间是一条长长的河流会把一切带走。在漫长的过程中,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到后世不过是短短几行文字,多少驰骋风云的人物在书里也不过是一个苍白无力的名字。 有新就有旧,有生就有死。谁也违背不了自然规律,建筑也是这样。但一个村庄或一段历史,不会消失的干干净净,总会有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积淀下来,这便是承载历史的文化。在大众的印象里,文化是个极其宏大的概念。正因为其博大精深,我们随处可见的细节正好成为文化的注脚。那些深藏在深宅大院里的锦词绣句,尤其是那些书写优美、刻制精良的门匾、楹联、碑亭。它们或描绘自然风物,或书写人生理想,无不遣词优美寓意深刻。拥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散发着***传统文化的幽香,具有普遍的思想艺术价值。 想起一位哲人说过的话:文化,就是从久远的过去所流来的潮水,人沐浴于文化中,就是与一个巨大的生命之流结合,它能洗涤我们的心灵,也能鼓舞我们的心灵。 文化的产生总有血脉的流动,历史的发生总有历史的原因。对于文化我们要心存敬畏,对于历史我们要客观理性。一座座默然的院落,一处处沧桑的民宅,曾经留下几代***大小小的足印和四季***的亲情。我们驻足在一条条小巷,时光铸就的是源远流长的文化。我们回望这一幕幕场景,贯穿其中的是难以割舍的情怀。 (转自http://blog.***.com.cn/s/blog_5dec442a0102egbv.html)
- 觉得产品介绍不够清楚?欢迎你提问,第一时间解答您的疑惑 点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