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介绍
-
焚书坑儒事件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大宴群臣。博士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重提恢复分封制的主张,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反驳指出,时代不同,治理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见《史记·秦始皇本纪》)。李斯又说,诸子百家“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诽谤朝政,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同时也威胁到了秦朝的***。于是,秦始皇听从李斯的进言,下令销毁除《秦纪》、医学、卜筮、种树(农业)之书以外,所有列国史书、诸子百家的著作皆焚毁,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吏知情不举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面,罚四年筑城劳役。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而议论(诋诽)现在朝政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吏为师。这就是焚书事件。
后来隋朝牛弘提出“五厄”之说,论***历代图书被焚毁,首当其冲即为秦始皇焚书,二是西汉末赤眉起***入关,三是董卓移都,四是刘石乱华,五是魏师入郢。
焚书的***年(公元前212),发生了坑儒事件。坑儒是焚书的继续,但起因有所不同(事件是由几个方士的畏罪逃亡引起的)。秦始皇为保长生不老,十分迷信方术和方术之士,因此,方士侯生、卢生之徒,投其所好,极力诳称自己与神相通,可得奇***妙方。但时间一长,他们的许诺和种种奇谈毫无效验,***即将戳穿。而秦法规定:“不得兼方,不验,辄死。”因此,侯生、卢生密谋逃亡,在逃亡之前,还说秦始皇“刚戾自用”,“专任狱吏”,“贪于权势”,未可为之求仙***。始皇知道后大怒,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史称“坑儒”。当今历史学家得出如下的结论,“秦始皇只焚了书,并没有坑儒(坑的是方士,不是读书的儒生),***少他在咸阳活埋的那四百六十多人中有三百多人是方术之士。我们不能因为秦始皇残暴,就把所有的坏事都推到他的身上”。历史上把焚书和坑儒这两件事联系起来,称为“焚书坑儒。
阿房宫真伪
史料称,秦始皇还没有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宫殿了,而在统一六国期间,大兴土木,每灭一国,便要将该国的宫殿在咸阳附近仿造一遍。统一之后,开始修建阿房宫(亦名朝宫,阿房为其前殿名),据史***载,阿房宫始建于公元前212年。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修造一座新朝宫。这座朝宫便是后来被称为阿房宫的***宫殿。西汉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中可以坐一万人。秦代一步合六尺,三百步为一里,秦尺约0.23米。如此算来,阿房宫的前殿东西宽690米,南北深115米,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容纳万人自然绰绰有余了。如今在陕西西安西郊三桥镇以南,东起巨家庄,西***古城村,还保存着面积约六十万平方米的阿房宫遗址。
东汉史学家斑固在《汉书.贾山传》中记载:“起咸阳而西***雍,离宫三百,钟鼓帷帐,不移而具。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骛驰,旌旗不挠,为宫室之丽***于此”。其实从《汉书》开始阿房宫的规模就有被放大、形容夸张了的嫌疑。
史传认为楚霸王项羽率领***入关以后,移恨于物,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纵火焚烧,化为灰烬。《史记·项羽本纪》中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但并没提及阿房宫。现在考古发现,所谓“项羽火烧阿房宫”是历史误传,
文人们笔下生花,臆想构思阿房宫规模***,气势宏伟,“离宫别馆,弥山跨台,辇道相属”,景色蔚为壮观。传说阿房宫大小***七百余所,***之中,各殿的气候都不尽相同。秦始皇巡回各宫室,***住一处,***死时也未把宫室住遍。后世人这种翩翩浮想基本上是《阿房宫赋》文词所引发,唐朝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写道:“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在文人笔下如身临其境,是非常宏大壮观的建筑群。其宫殿之多、建筑面积之广、规模之大。这都是人们想向中的传说而已。
由***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经过漫长的专业考察,2006年论证:考古队以每平米五个探洞这样密集的探查下,除了发现土夯之外,没有其他。为了不疏忽,专门把土质送到显微镜***那里检测,但依旧没有发现因焚烧而产生的碳化物。在考察过程中,只有在咸阳宫旧址上确实发现了焚烧的痕迹,相传的当年项羽烧阿房宫,仍归是人们主观的想象和推测,从来就没有被烧毁的证据。根据历史资料所记录的时间上来看,得出***可信度很高的结论:几千年来人们所传说的阿房宫,秦始皇征七十万人力用了四年时间只建好了坚如磐石的土夯(地基)就死了,修建阿房宫的工匠又被调去修建秦始皇陵。后来秦二世为了完成先皇遗愿,打算建完阿房宫,而当时各地已经开始纷纷起义,战火四起,***终还是没有建成,仅完成地基而已。
关于秦始皇陵
秦始皇帝陵是******座***陵园,在***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埋藏著称于世。1956年陕西省人民***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人民共和国***公布为***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帝陵列入***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埃及金字塔是***上***的地上王陵,***秦始皇陵是***上***的地下皇陵。
有学者说,秦王朝是***历史上辉煌的一页,而秦始皇陵显示了秦代文明的***成就。《史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 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5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实物展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和***的威仪。
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发现的体形***、装饰***华丽,结构和系驾***逼真、***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1962年,对秦始皇陵园***的考古勘察,绘制出了陵园******面***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其规模之大远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陵(和出土文物)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人类文化的历史宝库,展现了2000多年前华夏人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民族的祖先创造出了人类的“***奇迹”,今天我们华夏民族仍引以为自豪。
秦始皇功过是非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残酷暴戾的一大例证。后世天下学人唾骂了两千多年,现在某些人一说到这个历史事件,仍然耿耿于怀,恨不能掘墓鞭尸,恨不能穿透两千多年的时空,把秦始皇千***万剐。这种***恨是后来的文人们潜意识对残酷***的暴烈手段的一种恐惧,是习惯思维所传承。
***长城是秦始皇“压榨人民、劳命伤财”的一大列证,把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非生产性投入,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浪费。
“阿房宫”则是秦始皇***腐化、荒***无道的又一大例证。任何时代的人民都盼望***者英明、务实、勤政,都期待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由于上述世人皆知的“罪状”,顺理成章,秦始皇成了万劫不复十恶不赦的“千古罪人”了。事实上,秦始皇的形象,是那些儒生们贬斥坏的。因为儒家和法家各自的思想体系(利益意识)有着对立***甚***水火不相容的关系。在以儒家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贬踏言论下(以“罪状”为口实),秦始皇岂有不成“残暴”“***”“无道”的典型?把所有的坏事都落在他身上。如果抛开历史年代和当时社会局面的前提、如果抛开实质只论现象、如果凭感受的***善恶去评论秦始皇、如果人云亦云好人尽是好,坏人尽是坏,自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学者们评论秦始皇肯定他的作为如是说:
秦始皇对***的统一,做了许多***的业绩,影响较大的概约如下几点:
1.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传播文明的基础,并延用***今;
2.废封国,立郡县,郡县长***由中央王朝任命,从而稳固了中央集权,成为几千年来******体制的一个基本格局,国家管理的标准模式;
3.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利国内交流.;
4.车同轨,道同距,修筑秦驰道.***国内交通;
5.焚书坑儒,加强统一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
6.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的版图;
7.修建长城,使其成为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长城长期成为国界;
8.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的版图。
评论家们还说:“他是******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也是***皇帝制度创立者,是使***进入了多民族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人。使******次完成了***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来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秦王扫***”,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稳固,这才为***如今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今,英语中对***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而***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政大权,都是***,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僚和职业***人的出现。职业***僚和职业***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封制这种******,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制度和***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在***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在***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焚书坑儒’的实质就是统一思想的运动。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结构上,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施行郡县制;在文化上,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标准的***用文字;在经济领域内,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这些措施都是国家大一统的基本要素,是国家***力能够控制的要素。在秦朝初年,战国时期刚结束,学派林立,百家仍然在争鸣中,思想领域***混乱,而当时***两种思想潮流就是儒家和法家,儒家是尊古的,而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法家的手段,这是不符合儒家理念的。虽然统一的秦朝只持续了十几年,但秦朝以后的所有***者,无一不把统一思想看成维护***的关键手段。秦朝‘坑儒’,和汉朝的‘尊儒’,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要统一思想。实际上从汉朝以来,所有的封建***者,基本上都是施行的“阳儒阴法”,或者是“实法名儒”,就是表面上是采用儒家观点,实际上却是法家的手段。皇帝用法家的方法***天下,而用儒家的学说教化百姓。法家强调的是权、术、势”。
“‘儒生’咎由自取,因为战国末期,方士吃香,不少‘儒生’干起了方士的活儿,竟把秦始皇也骗了几回。而事实上,坑了几百个‘儒生’后,秦始皇的***机构里依然保留了大量的儒生。所谓“焚书”,因涉及***统一后的“思想去向”,主要烧的是六国***书之类,汉兴之后,学统并未中断。这些,近世史家多有辨析”。
二千多年前的***,是七个强国和几十个小国,诸侯纷争并吞,领土分割,长期战乱无以***狼烟,秦始皇励精图治,十年灭六国,***个统一了***,造就了国家大统一格局。
“秦始皇善于用人,***事才能不如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作战,但是,秦始皇却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成的机运以外,主要在于他善于用人。在统一***前夕,秦国***了几乎是全***所有的***流的***事家、***家。这里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顿弱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善于用人,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还有评论说:
(1)秦始皇是******个平政的帝王(***上平等)。见章太炎的《秦政记》“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于秦”。
(2)******个依法办事的帝王。见章太炎《秦政记》“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料也,用人依然”。
(3)******个天下为公的帝王。见柳宗元《封建论》“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4)******个推行标准化的帝王。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车同轨……。
(5)******个修筑高速公路(驰道宽50丈)的帝王。
(6)******个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帝王。如“灵渠”。
(7)******个注重质量的帝王。用人的质量;长城的质量;秦陵的质量;灵渠的质量;陶俑的质量,这些方面的质量令世人叹为观止。
(8)鲁迅先生讲:“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
***评论秦始皇
(1)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
(2)一次,他对章士钊讲:你们讲***党等于秦始皇,不对,超过一百倍。
(3) 1965年6月13日,***在接见胡志明时说:在***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见《***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1页)
(4) 1964年6月24日,***在接见外宾时说:“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个把***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上统一***,而且统一了***的文字、***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骂他就是两条:杀了四百六十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引自《***读古书实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2页)
(5)1973年***写《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历代***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
(6) 1973年9月23日,***在会见埃及副***沙菲时说:“秦始皇是***封建社会的***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也骂我是秦始皇。***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个统一了***,统一了文字,修筑了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有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派人去各地,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引自《***晚年的理论与实践》,***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51—452页)
正本清源还历史原貌
秦始皇和他的时代已经远去,秦文化在***古老的历史长河留下了永恒的印记。部份所谓“正统的”、“传统的”史书对秦始皇与秦文化的论述众说纷纭斑驳迷离,随着考古的意外发现和***学者们的长期潛心研究,终于将误传的历史真实地还原。
一、秦始皇不是吕不韦之子。
“《史记·吕不韦列传》中,给读者***了一个信息,那就是秦始皇是吕不韦之子。而持这种观点的人都把焦点放在了吕不韦的身上。他们认为吕不韦在邯郸献姬中有可圈可点之处”。“班固的《汉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采用了这种记载,所以有学者认为,秦始皇是吕不韦之子”。
而“《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是秦始皇是异人(庄襄王)之子,因此这桩公案起源于《史记》,都是司马迁惹的祸。(在《吕不韦列传》说是吕不韦之子、在《秦始皇本纪》说是庄襄王之子,各执一词,出尔反尔)引起后世的人们争论不休”。
“从秦始皇的出生开始,一直到他继承王位为止,史书没有记载异人对嬴政的身世有过怀疑”(引自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
有学者发表文章说:“秦始皇嬴政是在赵姬嫁给异人一年以后出生的,后人为了把嬴政说成吕不韦的儿子,才有怀孕12个月这种离奇的传说”。学者******次提出了自己对《史记》的看法:“其实以现代的眼光看,《史记》算不上严谨的史书”。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秦史***、研究所陈所长答记者问:“司马迁一人写了上下3000年的历史,对于史料的取舍自然有严格的标准,***的史料,多用于本纪和表的撰述中,信用度较低的史料,保留于列传当中。司马迁把可信的史料和访问的传闻都记录了下来是他的严谨”。陈所长强调,“在文化上大家要牢记孔子的‘多闻阙疑’,推断是要有前提的,不同的角度推断出来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但学界根据当时的‘礼法’,还是更倾向于《秦始皇本纪》的记事,即嬴政的父亲是秦庄襄王异人”
二、焚书坑儒说
历史学家钱穆说:“关于‘焚书’,我想说明两点。其一,当一个王朝、一个***刚刚建立,人心浮动,反对派的势力强大,新***还很不稳固的时候,实行一定的言论管制,***并焚毁一些对于新***不利的书刊,是无可厚非的。后来的好多王朝也都实行过类似的政策。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目的就和秦始皇‘焚书’的意思相同,清代也对许多书籍实行过禁毁,只不过是严厉的程度与採取的手法有些不同而己。
‘焚书’成为秦始皇的一种罪过,是被后人所夸大了的。秦始皇的焚书,其实并不是像人们所想的那样凡书都烧,而是分成三类:***类,凡是东方六国的历史书一律都烧,这是因为历史书里会有许多对秦朝不利的记载,所以他才断然采取了这种手段。***类,对一般的社会科学、诸子百家的书籍,是只烧百姓手里有的,其目的是想愚化黎民百姓,让百姓们头脑简单,更容易受他的***。第三类,凡自然科学,诸如医***、种植一类的书一概不烧。秦始皇当时的目的一是压制不同思想,二是实行愚民政策,而不是像今天有人所说的是想‘毁灭文化’。
说到‘坑儒’,事实就和人们通常所想的距离更大了,首先这个‘儒’字是什么意思。战国时期,‘儒’字可以称孔子、孟子的那个学派的人;同时也可以泛称学者、文化人,例如对于庄子,就有人称他是‘小儒’。被秦始皇所坑埋的那些究竟是什么人呢?是术士,是一群宣传炼丹吃***,上山下海求仙,用长生不死之说以欺骗、***人心的***,在当时以这种‘方术’成名的人有羡门高、正伯侨、徐福,以及他们的徒子徒孙卢生、侯生、韩众等等。他们欺骗秦始皇,说能给秦始皇弄来长生不死之***。秦始皇给了他们好多钱,他们弄不来长生不死之***,而且还在下头议论秦始皇。说秦始皇‘刚戾自用’、‘专任狱吏’;说秦始皇‘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说秦始皇‘贪于权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说秦始皇每晚批阅文件,批阅不完多少斤竹简、木牍就不睡觉;说像他这样的人如何能够成仙呢?说了后他们便卷铺盖逃跑了。他们所批评的秦始皇的一些毛病,不能说不对;但他们是由于没有办法向秦始皇交差,没有办法掩盖他们的骗术不灵而发这种牢***的。所以秦始皇大为震怒,便把留在咸阳的一些类似的人捉起来,加以拷问。这些人相互牵引,越扯越多。秦始皇从中圈定了四百六十多个,把他们活埋在咸阳城外的山区。当时的坑儒谷在今西安市临潼区西南十公里之洪庆村。
对此我们***要说明,引发这场灾难并被秦始皇活埋的主要是那些因推销‘长生不死之***’而惹秦始皇震怒的术士,而不是一般念孔孟之书的儒生。是不是这四百六十多人中也杂有窗体顶端儒派人物。因说不满秦始皇的话而被杀不能排除,但整个事件的起因与儒派无关”。
“说秦始皇‘坑儒’的人,还有一个理由,他们认为太史公虽然没有点名所坑者是儒者,但却点明其为‘生’,而‘儒者皆号生’,所以,‘生’即‘儒者’。 这是明显的断章取义。司马迁《史记》索引中说:‘自汉以来儒者皆号生’。汉代以前,方术之士也可以叫‘生’的”(见《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
“汉武帝的独尊儒家,机会使儒家学派借着***力量,把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全部排除,儒学思想尽成了***人***法定的正统思想。在当时还看不出独尊儒家的影响,但长久下去,***人的想象力和灵性,逐渐地被这个单一而保守的思想僵住,直到二十世纪,长达两千余年。正因为汉武帝独尊儒家,汉以后的“儒家”们持续的丑化秦朝,而吹捧汉朝。儒家的这些作为,遗害千年,这就是儒家所谓的仁义道德真面目。现在,依然有“儒家”的后来人们诬蔑秦始皇。经常有人问******的***是哪个朝代,很明显,******的***是汉朝的独尊儒家。但是,因为儒家在***的今天依然占主导地位,这个***少人知道”。(摘自网上文章)
三、阿房宫没有修成。
《阿房宫赋》出自唐代诗人杜牧之手,既然已被楚霸王放火烧掉,事隔几百年后还能“还原”在诗中、描绘出一幅鲜活的写生画来,是否是假设或想向?有资料说,“***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进行的考古工作发现,阿房宫本来就没有建成,秦朝此宫殿仅完成地基而已”。沒修成烧毀之说就不能成立了。相关内容见本文“阿房宫真伪”
四、秦始皇墓未***毀
《汉书》和《水经注》记载,秦始皇陵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凿毁。北魏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说,项羽入咸阳之后,以30万人运了30天还没有把东西运完。以后,关东盗贼又将铜棺窃去。后又有牧羊人因寻找遗失的羊,持火把迸人墓
穴,不慎失火,将陵墓***烧毁。
据考古家们漫长时间的考察,配合现代科技(遥感和地球物理探测)手段的探测,秦始皇墓室***今完好无损。探测到两处盗墓坑道痕迹,盗墓者还未打通和找到地宫(墓室)。
有资料说,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为了笼络人心,公元前195年,刘邦下令对秦始皇陵妥为保护,安排20户人家住在秦始皇陵附近,作为守陵人看管秦始皇陵。此后,各朝各代的***者对秦代帝王陵墓都有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也都下令保护。宋太祖开宝三年(公元970年),曾令临潼县保护和修整秦始皇陵。清朝的陕西巡抚毕沅,还曾为秦始皇陵立碑。
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王,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留下了这座神秘莫测的地宫。如果有朝一日被发掘,必然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秦文化的丰富内容震惊全***!
结束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是圣贤不可能没有一点过错,更何况有复杂的身世和有伟大的建树的历史人物秦始皇。笔者从***几千年的历史事件和众多的历史人物中审视秦始皇,秦始皇是人不是神,他能完成大业,与他的先祖们几十代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才造就了秦国崛起一统天下的业绩。但是,我们也决不能忽视秦始皇本人的人***量。他审时度势,***结束了战国群雄割据的局面。因而被明代思想家李贽称为“千古一帝”。
***特色的“法治”往往需要一个铁腕人物,一个***、***事强人。在国人看来,一个平易近人、感情丰富,或者一个慈悲为怀,懦弱***的君王根本无从承担起推行“法治”的重任。秦始皇少年时代的苦难经历,扭曲的家庭生活,父亲为了地位弃他而不管,母亲图寻欢作乐给他的尊严蒙上的耻辱,过“早地对宫廷深处尔虞我诈的***的了解,促使他不再相信人的善良和人的诚实。使他很自然地向荀子、韩非的“人性恶”的说教靠拢,以法家的意志来***国家。产生了人们所谓的“暴”,个人性质的“暴”和时代的、社会的、制度的“暴”。因为秦始皇所推行的“***”,有很多不得不借助***来完成激烈巨大的社会变革,这种“暴”,实质是在大转型、大变革背景下产生的,时代的、社会的、制度的“暴”与秦始皇个人无多大关系。
历史总被那些所谓的权威人士和写史人个人的好恶观支配着, 相信了他们也就相信了历史。尽管他们中有的把秦始皇骂得***血淋头,然而还有不争的事实存在:秦始皇没有杀功臣,也没有分封自己的儿女(史记说他有十八个儿子)用这两条对比历代***者流,秦始皇比他们更伟大!(转摘)
- 觉得产品介绍不够清楚?欢迎你提问,第一时间解答您的疑惑 点此留言